南不晚看向他,自从上次他叫了一次姑姑之后就再也没听过他叫第二次了,每次都是直呼其名。
南不晚叹口气,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慢慢来,总有一天一定要他心服口服的让他喊一声姑姑。
天气逐渐转凉,日子有条不紊的过着,卖豆腐的营生慢慢也稳定下来。
两人两天去一次镇上,每次都是四盆豆腐,每次也能卖的干干净净。
很快南不晚放钱的箱子已经满满当当,数一下这一个月下来也赚了有五两银子了。
南不晚激动的数着钱,这除去买原材料的成本还有生活支出,一个月利润怎么也有二两银子。
一个月二两银子在李家村已经是非常丰厚的收入的,毕竟只是种地的话一年也只能混个温饱很难存下钱。
主要是石膏有些贵,这东西得到药房才能买到,怎么说也是个药材。
但是一个月存二两,一年就是二十四两,在镇上买个漂亮的一进院落大概需要三十到四十两左右。
这样算在这里买房只需要两年。
南不晚倒吸一口凉气,两年?!听起来好简单的样子,她上辈子为了买那套三线城市的房足足花了十几年。
激动地攥住拳头,看来成为大富豪的日子指日可待。
此时敲门声响起,吴清远的声音从门后传来。
“南不晚你准备一下,咱们要去里正家里一趟。”
南不晚愣了愣:“怎么了吗?”
“税使来了。”
税使,是每年秋收之后来村子里收税的官员。
脸上的笑容收了收,把准备好的钱装好后才打开门。
门外吴清远的表情严肃,今年来收税的阵仗不比以往,怕是有什么变动。
南川一般每年在秋收之后进行秋税,收的一般是谷物和草料。
以往年是以十五税一的税率,也就是十五斤的谷物或草料需要交一斤的税。
听着吴清远的讲述南不晚想了想说:“那我们家没种田该怎么办。”
吴清远点头:“没有收成的就用银钱代替,家里有几亩田,每亩按照村中中等收成进行换算。”
两人已经来到里正家门口,门外围满了李家村的村民。
透过人群可以看到好几个穿着官服身上还带着刀枪棍棒的人站在那里。身后是几辆拉货的的马车,上面已经摆了许多谷物了。
吴清远皱眉,怎么感觉今年收税的阵仗比去年大了很多。
正这么想着就看见前面交完秋税的村民从人群中挤出来,三俩并在一起愁眉苦脸地小声抱怨着。
“往年都是十五税一,今年怎么就要十五税二了?本来收成就不是很好现在交完秋税怕是之后日子更难过了!”
“是啊,家里田产本就不多,一家老小今后还不是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活……”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吴清远不安的皱起眉,赋税越来越重了,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今年突然增加赋税,怪不得来收税的阵仗这么大,这是怕有人不满会发生暴动吧。
大家都知道赋税增加的事情,氛围变得很沉重,排队的人没有一个是脸上带笑的。
很快轮到南不晚,里正坐在一旁说明:“吴清远吴家,中等田五亩没有水田,没有粮产,他们在镇上做生意的。”
负责记录的税使抬眼瞅了眼他们,随即面无表情的说:“没有谷物粮草需用银钱替代,两亩中等田需交七百五十文,因是在镇中做生意所以得交两倍共一千五百文。”
这就是所谓的重农抑商。
周围有人听到这个数字冷不丁打了个哆嗦。
对于他们而老实种地,秋税收谷物草料比做生意划算多了,毕竟是家中人口不多的只需七八亩就足以养家了,扣除赋税剩下的拿去卖,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三两五两的。
不过五两银子听起来很多,但其实并不经用。
若是一家四口人,整月口粮和必要支出算下来也差不多要一两银子。
不是谁都能轻轻松松拿出那么多的。
围观的人纷纷把视线落在南不晚身上,有担忧,有好奇,有幸灾乐祸,却见她气定神闲的从怀里掏出钱来摆在桌前。
税使拿过钱数了数,确定数额够了之后让他们签字画押。
按完手印南不晚松了口气,还好她家田不多,交的钱她还能接受。
“走吧,回去了。”
南不晚如释重负,对着吴清远说道。
众人